手机站

玉米日评:秋收将至,稳定粮价至关重要

2021-09-07 阅读:31
        进入9月,国内玉米市场即将迎来传统的新陈交替期。在2020/2021年度的最后一个月,国内玉米市场也将迎来新季玉米的上市大潮。新粮上市之前,抛开对玉米市场价格的涨跌预测,笔者结合宏观层面对当前新季玉米的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不容否认,2020/2021年度国内玉米种植迎来了近年来的首次扩种,种植面积较上一年度增长4%,2021/2022年度玉米产量在此背景下丰产预期强烈。虽然在7月至8月份,东北、华北两大产区接连遭遇了强降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客观上对新季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整体丰产预期仍然是比较明确的。可以说,从国内三大主粮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今年玉米扩种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从当前玉米本身的供需结构来看,替代品大规模进入玉米产业链中方才保障了玉米市场的供需“平衡”。而口粮大规模饲用化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保障玉米产量稳步增长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保障目前的玉米耕地面积稳步增长,直至其产业链本身的供给和消费回归常态化(无大规模替代)。这其中的决定性要素就是广大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而决定粮农种植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种植收益。众所周知,今年的玉米春播种植成本在土地租金大幅上涨的推动下呈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前提下,想要保障粮农的收益,从根本上就要稳定粮价,使其不出现大的波动。一旦收益跌破种植成本线,下一年度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也将因此大幅受损。

       只有粮价稳定,种粮的收益稳定了,才能够提升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时值秋收,提升秋收的效率,将损耗降至最低,保障秋粮颗粒归仓,才能为国家提出的“广积粮,积好粮”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基础消费品的需求量同样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想要继续实现用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稳定耕地面积、提升单产固然重要,保障粮农的收益,保障种有所得、种有所获至关重要,绝不能让因“谷贱伤农”而导致弃种的事件重演。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障玉米、水稻、小麦三大谷物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

       8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健全统一的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建、多元互补,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优化重要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分类分级落实储备责任。要完善战略储备市场调节机制,增强大宗商品储备和调节能力,更好发挥战略储备的稳定市场功能。

       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之一,适时地建立储备,一方面能够保障广大粮农的种植收益,另一方面能够实时进行抛储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供稳价”。这样既保障了粮农的收益,在稳定价格的基础上保障了市场供应,又可对下游企业制定合理化生产规划、保障全产业链健康运转产生更长远的意义。

       时至9月,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餐饮行业陆续恢复,高校开学以及“双节”前的备货需求等,均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玉米下游产品的消费,为玉米市场注入活力。

     众所周知,深加工企业对玉米有着刚性需求,近日疫情逐步稳定,餐饮恢复对啤酒饮料的需求呈增长态势,淀粉走货好转(本周库存85.7万吨,较上周下降2.1万吨),开机率回升(本周淀粉开机率58.69%,较上周增长4.1%),一定程度上将加快玉米的消费进程。当前南方销区淀粉货源紧张,带动东北产区淀粉价格快速回升,预计未来淀粉价格将企稳转升。 

      7月份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近期生猪价格低位运行,猪粮比价在5∶1~6∶1之间,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    

      近日猪肉价格再次下降后,国家发改委于8月30日发布通知,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再次启动年内中央储备猪肉收储工作,并将督促指导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开展地方储备猪肉收储工作,上下联动形成“托市”合力,切实保障生猪市场平稳运行。在此消息影响下,未来数月生猪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反弹。 

       四季度将进入传统的生猪销售旺季,但与此同时,生猪最大的出栏窗口也在四季度,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消费趋旺,猪价小幅反弹可以期待,届时养殖利润或将逐步回升至成本线以上,对仔猪的补栏积极性也将重拾信心,对优质玉米存在刚性需求。   

      生猪存栏恢复,饲料需求增长。7月份全国猪饲料产量1045万吨,月环比增长1.9%,同比增长41.6%;前7个月全国猪料产量7291万吨,同比猛增2909万吨。8月底大批饲料企业陆续宣布饲料涨价,猪料、鸡料、鱼料齐涨,涨幅50~125元/吨。

       玉米市场急需一个突破口,来打破当前持续“拉锯”的局面,9月份正值中秋、国庆“双节”的消费小高峰,肉蛋奶和啤酒饮料的销售情况均将走好,所以,9月份下游消费水平值得市场期待。

  最近几天东北新季玉米的开秤价格是一家比一家高,昨天四平天成更是拔得头筹,以30水潮粮1.09元/斤占据东北玉米高价之首。后期会不会再出现1.10元/斤甚至1.20元/斤都不好说呀!

  这年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发生不了的事情。

  企业在不断“抬高”新玉米价格预期,另一方面却在死命压陈玉米价格,新,陈形成鲜明的对比,难道这2021年新玉米要比2020年陈玉米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所有人都表现出“喜新厌旧”的态度。

  首先我们确定一点,目前为止,2021年新玉米并没有进入到加工企业的大门。价格高只是看点,是噱头。没有法律规定企业挂出这个开秤价就得按照这个价格收购,他怎么高起来的也有可能怎么降下去。

  比如益海嘉里,头一天公布的收购价格,才一天时间就落价30元/吨,是送粮车挤满了大门口吗?不是,据说一斤新粮没收到,那为什么落价了那?

  很简单,挂出开秤价格时,没经过认真的市场调研,看一下别人家出多少就决定了,睡一觉之后,感觉吃亏了,就降下来呗。由此可以看出加工企业对东北新季玉米的开秤价格完全没有认真调研,核算,只是自己的想当然,缺少严谨性和市场指导性,自娱自乐的同时误导了农民的预期。

  近日看见几位“大神”这样看待2021年玉米走势。大致这样的理论,去年东北新季玉米开秤价格比前年高出300元/吨以上,去年玉米最高价格达到3000元/吨,而今年目前为止东北玉米开秤价格比去年再次高出300元/吨,目前有的企业报出的新季玉米收购价比去年甚至已经高出400元/吨,这样计算的话,2021年新季玉米的最高价应该在3200元/吨。

  所以“大神”们一直呼吁农民要挺住价格,2021年玉米价格一定要高于2020年2毛钱以上才能考虑卖粮,否则的话,别惯着任何人。

  这种声音得到农民的一致欢迎,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农民贴心人,真正的正能量,玉米价格必然大涨,谁不说不涨价就是坑农害农。

  但是市场趋势可不是数学公式呀,哪有这样预测趋势的,抛开平衡表和复杂的市场供需关系不讲,就用小学三年级的代入法来看待价格,这简直是在开天大的玩笑,但是悲哀的是这种玩笑却大受欢迎。

  如果按照这种公式计算,用不上几年玉米就会达到五元钱一斤,想想是不是天方夜谭。

  从加工企业到个人,就是这种不负责任地乱喊价扰乱了市场秩序,别有用心的,想博取流量的,都想在玉米市场分一杯羹,玉米价格混乱不堪,无人干预管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首先受损失的肯定是产业最上游的农民。

  无限量扩大农民对玉米价格的预期,助推惜售思想,到了一定的时间节点,形成集中踩踏式出售。历史剧在不断重复,但是吸取教训的人少之又少。

  2018年的,同样,各路“大神”拉高新玉米行情,让农民产生浓厚的“惜售”情绪。而后国家拍卖了近1亿吨陈玉米,陈玉米卖了个痛快,借机会大赚了一把。

  2020年的玉米市场热情高涨,结果最终贸易商被市场收割了韭菜,有的人毕生奋斗的继续悉数交给市场,还有的人债台高筑,已无翻身机会。

  2021年的玉米市场会不会再次收割农民的利益那?凡事没有绝对,也没有不可能!

  无论怎么说,以上一年的涨价幅度带入今年的涨价预期,结论为2021年玉米最高价格会达到3200元/吨,目前看纯属无稽之谈,看不出有什么实际理论依据。

  2021年的玉米趋势应该参考总产量,总需求,小麦的走势,稻谷的价格,进口的数量,最主要的是政策导向。

  玉米单边行情定乾坤的时代已经过去,已经进入到多方博弈市场的新时代,影响趋势的条件错综复杂,农民朋友还是要保持一个理性,清醒的思维来看待玉米价格走势。

  尽量在春节前出手,因为在农民集中售粮的季节,政策干预会较少,价格相对稳定一些。如果预期过高,就要做好长期储存的准备,避免今年三月份集中售粮导致价格大跌的情况再次发生。

  3200元/吨,只可以展望,不可以作为最终追逐的目标。新粮上市在即,估计政策在本月中下旬就会有所表现,政策导向才是今年玉米价格如何走下去的关键。 

  至于陈玉米,下跌空间已经极其有限,但是回调预期却是可高可低,最后两个月政策对待陈玉米的态度,也决定新玉米的未来。

  受东北粮源快速入关的影响,华北、山东等地的深加工企业开始大范围下调收购价,目前山东深加工企业最低收购价已经来到2660元/吨,与此同时,吉林地区的出货速度进一步加快,贸易商“自杀式”售粮正在进一步升级,昨日,东北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余粮数据采集,截止到发稿前,东北余粮在1600万吨左右,同步官方给出了国内日需求量大概在30-40万吨左右!可以明显地看出,市场存在一定的缺口,而昨日的期货突然走高就像玉米价格突然下跌一样,打了大家一个措手不及,期货的突然上涨是否会带动现货价格的回暖?在新玉米大规模上市前,玉米重回高点有多难?

  开局即噩耗,特别是随着吉林地区中和粮开始逼仓,要求签约客户在九月末必须履约,直接引爆了吉林当地的挺价心态!但这波吉林的突然爆发,威胁最大的是跟风降价销售,而支撑市场看空的主要点来自于两个,一个是下游饲料需求不强,二是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足

  咱先说下游饲料需求的问题,虽说今年生猪养殖亏损严重,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国内的生猪养殖产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更多的大企业加入到了养殖行列,虽说今年的生猪亏损, 但是市场上未看到母猪产能的有效去化,追其根本就在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而目前蛋禽类的利润还是不错的,所以,过分看空下游饲料需求是不可取的!至于说替代品,咱们不止一次地说过,年年有替代,只是今年更为突出罢了,至于替代的是谁, 不妨看看去年那6000多万吨的临储粮去哪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饲料产量、养殖产能、养殖利润角度来看,国内养殖端的基本盘仍在!这就是为什么咱们一直认为饲料采购是刚需的主要原因!

  至于说深加工企业库存充足,大部分贸易商肯定首先排除华北地区的企业,而至于东北深加工企业,目前的库存确实有一些,但是要说充足那就很不严谨了,今年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也加入了倒腾粮食的行列中,不要以为只有象屿这么做!至于南方地区的企业,替代品库存确实相对较为充足,但是玉米的需求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还有一点需要再次重申,那就是今年的玉米可不光是种植成本高,收割成本和烘干成本一样会上涨,这也就意味着今年新玉米大面积上市的开秤价肯定不会低,这就等于给了玉米价格底部支撑点!

  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7月,全国饲料总产量16489万吨,同比增长19.8%;2021年7月,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556万吨,环比1.9%,同比13.1%;猪料1045万吨,环比1.9%,同比41.6%;肉禽料793万吨,环比-1.8%,同比-92.2%;蛋禽料258万吨,环比0.7%,同比-9.5%。从品种看,2021年1-7月,猪饲料总产量达7290万吨,累计同比增长66.4%;蛋禽饲料产量达1829万吨,同比下降10.1%;水产饲料产量1246万吨,同比增长10.9%

  而昨日在东北地区开展的贸易商余粮统计,从结果来看,基本还是在大家的预期之内的,虽说目前官方一再强调今年的玉米丰收已成定局,但是东北地区的粮源想要大规模上市基本要等到11月初了,而从目前的市场消耗情况和余粮来看,官方所说的“供应偏紧”的显而易见的,而从目前东北地区的出货情况来看,吉林地区是最积极的,主要集中在白城、松原、九台、镇赉、农安、但是价格的区间也是相差很大的,自然干玉米装车价在2690元/吨,而烘干粮却仅维持在2500-2530元/吨之间!而黑龙江、通辽等地的购销情况却显得较为正常,并未出现“自杀式”售粮,不得不给咱吉林的老铁们点个赞,自己给自己吓成这样,也真的是没谁了,现在山东华北把价格降成这样,想要继续抛粮,恭喜了,价格就只有跌破2500,不知道吉林地区的老铁要不要继续跟进呢?

  至于新玉米是否丰收,这就要看“老天爷”给不给力了,但是这并不妨碍在等待新玉米上市前,粮价的回归合理性。所以下游企业目前的采购心态还是比较理性的,该做库存的肯定会加急做库存,看看东北一直被说库存充足的深加工企业门前的“长龙”,还会信企业不缺粮吗?更别说目前吉林地区、黑龙江地区、辽宁地区甚至是华北地区的部分老板开始抄底建库了,逆势操作才会有钱赚哦!

  总的来说: 

  持粮主体没必要如此悲观地看待玉米价格,玉米市场的震荡本身就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整,只是背后有政策和资本的推动罢了!毕竟2020年的玉米最赚钱的还是背后的金融资本!而近期,山东地区的价格依旧会根据自己的到货车辆进行调整,注意啊不要只关注晨间到货!而九十月份,也就是在2021年新玉米大规模上市之前,玉米机会还是大大的,无论是从供需关系还是政策走向来看,“翘尾”行情是必然的,而从最近中储和中粮甚至东北地区一些大的企业动作来看,都在以各种手段转化粮源,以防止玉米“重蹈去年”的覆辙!所以,我们还是那话,不要慌, 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打赏
  • 公众号

  • 客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